忻州,古称秀容,作为山西省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承载着两千余年的历史文脉。自东汉建城以来,这座雄踞晋北的古城既是“三关总要”的军事要塞,又是“晋北锁钥”的商贸枢纽,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融共生的见证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忻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成为晋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2024年7月,复旦大学与山西省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在忻州一中设立“复旦学术实践基地”,开启了校地合作新篇章。为深化校地互动交流,2025年7月,脑科学研究院教师实践团在党委书记陈靖民的带领下,赴山西省忻州市开展“红脉情牵复忻,校地共赴新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百年学府,共话教育强国】
7 月 14 日,实践团忻州首站来到忻州一中调研交流。这所创建于1902年的学府,其前身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的秀容书院,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办学历史已逾两个甲子。在代彦东副校长的陪同下,教师们深入考察了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成果。代校长向大家详细阐释了一中“勤、慎、敏、爱”校训的历史渊源和教育内涵,并引导教师一行参观了百廿广场、教思碑等承载学校精神的特色文化景观和校史博物馆、科技探索馆、思政馆、图书馆等核心教学场所。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该校在教学设施建设上的大力投入与创新实践,以及其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办学经验也为自身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带来诸多启示。座谈交流中,陈靖民书记代表脑科学研究院向忻州一中赠送了《脑科学微课十二讲》科普视频,双方就深化校地合作展开深入探讨。陈靖民表示,脑科学研究院愿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支持忻州一中教育发展,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向基础教育领域转化延伸,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大中学段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
【传递科学薪火 点亮创新之光】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陈明研究员为忻州一中200余名高三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大脑的'甜蜜陷阱':成瘾的神经科学之旅》。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陈明研究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学生们穿梭于大脑成瘾研究的百年历史长卷。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到最新光遗传学技术,从多巴胺奖赏系统到前额叶调控机制,陈明研究员将复杂的神经生物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使在场师生对成瘾行为的科学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场高质量的科普活动,为忻州一中的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科学体验。
【追寻红色印记 砥砺初心使命】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忻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底蕴。实践团循着历史的足迹,先后走访了徐向前元帅故居和纪念馆、五台山毛主席路居馆、白求恩纪念馆及模范病室旧址等红色场馆,重温峥嵘岁月,接受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洗礼。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徐向前元帅故居及纪念馆参观学习。徐向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与指挥多次反“围剿”战斗,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解放战争中指挥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为山西解放作出卓越贡献。建国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徐帅在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强调“爱兵如子”的治军思想,要求干部“把战士看成我们的亲兄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珍贵文物,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这位“布衣元帅”从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开国元勋的光辉历程,切身感悟其崇高的革命品格和精神风范。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队专程参访五台山毛主席路居纪念馆。1948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抵达五台山台怀镇,路居于塔院寺方丈院,后于5月底抵达西柏坡,完成中央机关的伟大战略转移。一夜驻留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这里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有“团结各族僧人”的统战智慧,更有“进京赶考”前对初心的赤诚坚守。
下午,实践团走进白求恩纪念馆和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全体成员在白求恩塑像前整齐列队,庄重行礼,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教师们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图文资料,全面了解了白求恩大夫光辉的一生及其在晋察冀边区的医疗工作。1938年,白求恩率医疗队支援中国抗战,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谢绝每月100元津贴,克服医疗器械匮乏的困难,组织当地木匠制作医疗用具,还亲自设计将简陋医疗所改建成“白求恩模范病室”。1939年,他因手术感染不幸逝世,毛泽东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馆内展出的手术器械、医疗工具箱等实物,以及复原的模范诊室场景,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工作场景,展现了白求恩同志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令人动容。
此外,实践团还走进忻州市博物馆,参观《晋北锁钥》和《铁血英魂》大型专题展览,回望忻州人民在百年风云中为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致敬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丰碑的革命先烈。
【感悟文化底蕴 探寻发展活力】
实践团还将目光投向忻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先后走访了杂粮文化展示中心、忻州古城和佛光寺等文化地标,全方位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在杂粮之都文化展示中心,实践团系统了解了忻州作为全国重要杂粮产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忻州杂粮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忻州古城的考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完美融合。实践团特别走访了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秀容书院旧址。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的古老书院,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见证了忻州文化脉络的延续与发展,体现了山西乃至中国书院的兴衰演变史,其文化影响至今不绝。
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实践团深入考察了这座唐代木结构建筑的营造工艺与保护现状。寺内东大殿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精巧的斗拱构造、栩栩如生的唐代彩塑艺术,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卓越的智慧与技艺。
【结语】
为期三天的忻州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文化探寻之旅。实践团成员从晋北文枢的教育传承中坚定立德树人初心,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力量,从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增强文化自信。未来,脑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