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
刘星课题组发现蓝斑核至皮层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参与远期记忆的初始标记和长期存储

远期记忆如何产生和存储存在不同的假说,其神经机制的阐明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刘星课题组,发现在记忆获得时,激活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元,从而形成了存储远期记忆所需的记忆痕迹神经元,而从脑蓝斑核到前额叶皮层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投射和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介导了早期皮层记忆痕迹元的形成和远期记忆的存储。这一研究揭示了远期记忆在皮层存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过去假说认为近期(保持数天)记忆主要存储于脑的海马核团,随着时间的延长再转移至大脑皮层,最终形成依赖于皮层的远期(保持数月、数年)记忆。该研究采用条件性恐惧记忆模型,发现在记忆获得时前额叶皮层的少量神经元被激活,形成记忆痕迹神经元。随后的实验发现,记忆获得时前额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激活β-AR信号通路,介导了皮层痕迹神经元的形成。而抑制痕迹神经元的活性不影响近期记忆的提取,但能显著抑制远期记忆的提取,提示这些记忆早期激活的皮层痕迹神经元介导了远期记忆的存储。幼年个体是很难形成远期记忆的。该研究发现幼年小鼠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成年

2023-03-13
“开学第一课”吴根诚教授讲授《上医神经科学发展简史》

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以“开学第一课”为重点的2023年春季学期系列教育引导活动,引导全院师生作为复旦脑科学人,对神经科学学科在校内的建立和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和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精神,3月7日下午,脑科学研究院党委特别邀请吴根诚教授为全体师生作题为“上医神经科学发展简史”的报告。报告会由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陈靖民主持,院内外师生300余人参加。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主任马兰院士在开场讲话中简要介绍了脑科学研究院建设基础,其中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30年的建设历史。马兰院士强调,神经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几代科技工作者始终秉承集合各学科力量的优良传统,围绕国家需求,以诊治脑疾病为目标开展合作研究。实验室在过去3年经历的重组过程是国家重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实验室将坚持“四个面向”,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战略。马兰院长希望在座师生通过吴根诚教授的报告,学习了解复旦尤其是上医神经科学发展的历程,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前辈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2023-01-06
郑平团队发现场景通过抑制-脱抑制神经环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

近期,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发现场景通过抑制-脱抑制神经环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郑平指导的研究生盛欢、雷超、袁雨为共同第一作者,郑平、来滨、陈明为共同通讯作者。药物成瘾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对成瘾者进行有效脱毒,解除成瘾症状。然而,即使脱毒很长时间,仍然有很多因素可导致毒品复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当脱毒者进入曾经出现戒断症状的场景中时,这个场景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导致毒品复吸。因此,研究场景激活成瘾记忆的神经机制对有效干预毒品复吸具有重要意义。郑平课题组将毒品成瘾鼠放在两个场景不同的盒子中,然后在一个盒子中使成瘾鼠突然戒断毒品,使其产生痛苦的戒断症状,形成毒品戒断痛苦记忆,并且将这个记忆与其所处的场景联系到一起,以后将这个鼠再放到这个场景中,它就可以重新激活毒品戒断痛苦记忆,从而使其厌恶这个场景而“逃离”这个盒子。利用这个模型,郑平教授课题组采用神经环路示踪和干预等技术研究了外侧下丘脑(LH)参与场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