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黄志力课题组揭示静脉麻醉药丙泊酚麻醉作用新机制

  全身麻醉药如何导致意识消失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临床上最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用于临床已40余年,但脑内关键作用部位仍有待阐明。

  近日,睡眠课题组黄志力团队在麻醉学国际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IF=11.7,中科院一区TOP)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丙泊酚脑内作用的新核团、神经元类型和神经环路机制,发现位于丘脑中线背侧的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PVT)神经元在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意识转换作用。

  研究人员运用在体脑电、离体电生理记录、光纤钙信号记录、化学遗传学、光遗传学,连续小鼠尾静脉输注等技术,发现丙泊酚麻醉诱导过程中,小鼠意识消失时PVT谷氨酸神经元兴奋性急剧下降;而在麻醉苏醒过程中小鼠意识恢复与PVT谷氨酸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密切相关。特异性抑制主要以谷氨酸为神经递质的PVT中表达钙网膜蛋白(PVT calretinin-expressing, PVT/CR)神经元,可促进丙泊酚麻醉作用并延迟苏醒;相反,激活PVT/CR神经元,可对抗丙泊酚麻醉作用并促进苏醒;研究人员意外发现,在小鼠持续稳定的丙泊酚麻醉状态下,光激活PVT/CR神经元可以促使麻醉小鼠快速向行为觉醒和皮层觉醒状态的转变,麻醉小鼠瞬时出现行走和似觅食样行为。以上结果清晰地阐明了PVT神经元在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意识转换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丙泊酚在脑内的关键作用机制,有利于新型全麻药研发。未来可能通过抑制PVT神经元的活性达到理想麻醉状态,减少术中知晓和因全麻药副作用导致的呼吸抑制、循环虚脱的发生率;激活PVT神经元可以治疗苏醒延时、长期昏迷等疾病,为临床治疗意识障碍提供新思路。


  文章作者及基金支持

  课题组合作研究员王玉龙主治医师、王露副教授和徐薇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王露副教授和安徽弋矶山医院麻醉科陈永权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支持。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明道楼 邮编:200032 电话:021-54237641   

复旦大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